原标题:伦敦记4:《魔笛》莫扎特的魔法之夜,《魔笛》是一部什么样的歌剧
导读:
伦敦记4:《魔笛》莫扎特的魔法之夜 在一天的伦敦细雨后�...
伦敦记4:《魔笛》莫扎特的魔法之夜
在一天的伦敦细雨后,傍晚时分,我来到考文特花园的月亮圣殿,沉浸在声音的魔法世界中。歌剧《魔笛》诞生于200多年前,凝聚了一位才华横溢而又独特的年轻音乐家的巅峰之作。
从地铁考文特花园站下车,我便听到一位胖胖的黑人协调员用优美的高音唱着“the platform is clear”,让高峰时段的乘客们不禁会心一笑,感受到了歌剧的氛围。
经过下沉广场,在露天茶馆里,一个弦乐四重奏正在演奏欢快的康康舞旋律,仿佛置身于红磨坊。两位小提琴手边演奏边高踢腿,随着节奏舞动起来。
皇家歌剧院正门在维修,观众们排起了长队等待入场。穿着海绿丝绸套装的优雅老太太和身着西装的老爷爷,与年轻人一起在细雨中耐心等待。开演前10分钟,我终于进入了华丽的大厅,踏上柔软的酒红地毯。
当灯光熄灭,序曲的第一个和弦响起时,现实世界瞬间消失。我全心沉浸于莫扎特创造的魔法世界中,乐器和人声交织成美妙的乐章,小提琴在序曲中轻快地演奏着主题,不同乐器之间展开了一场反复的对话。
整个剧目充满了莫扎特一贯的调侃。有人认为捕鸟人帕帕吉诺就是音乐家本人的化身。他称呼帕帕吉娜为“亲爱的小妻子”,这也是莫扎特对妻子康斯坦斯的称呼。最有趣的角色是仆人莫斯特罗和一群小魔鬼,他们自认为邪恶,却搞笑十足。
皇家歌剧院的设计非常出色,全场没有被柱子挡住半个视角。在中场休息时,我偷听到邻座英国人间隙的对话,“吧台在哪?”“跟着大家走就行”,显示了英国人对酒吧的依赖。我还买了一盒香草味的冰淇淋来消暑。
莫
伦敦记4:《魔笛》莫扎特的魔法之夜
在经历了一整天的伦敦细雨后,傍晚我来到了考文特花园的月亮圣殿,眼睛和耳朵都沉浸在一个声音的魔法世界中。歌剧《魔笛》诞生于200多年前,凝聚了这位才华横溢而荒诞不经的年轻音乐家的绝佳巅峰状态。
从地铁考文特花园站下车时,我就听到地铁协调员,一位胖胖的黑人大叔,用类似莎拉布莱曼的高音唱着 "the platform is clear",这让高峰时段的乘客们忍不住会心一笑,已经能感受到歌剧的氛围。
路过下沉广场,在露天茶馆里,一支弦乐四重奏乐团正在演奏《康康舞》,仿佛让人置身于纸醉金迷的红磨坊。两位小提琴手一男一女活力十足,随着欢快的节奏跳起了大腿舞。
皇家歌剧院正门在维修,需检查包,前来观看演出的人们排满了整条街。身着海绿丝绸套装的优雅银发老太太,西装革履的老爷爷,还有背着帆布大包的年轻人,齐聚一堂,共同在细雨中耐心等待入场。开演前10分钟,我终于进了大门,踏着酒红的厚地毯,走过无数华丽水晶灯的照耀,来到了自己的座位。
灯光熄灭,随着序曲的庄重和弦,我便能忘却现实,全心全意沉浸在莫扎特营造的魔法世界。这是一个乐器与人声交织的美妙世界,小提琴在奏鸣曲式序曲的主题中频频亮相,乐器们反复演绎、争辩、对话。
全剧延续着莫扎特一贯的玩世不恭。有观点认为捕鸟人帕帕吉诺是音乐家本人的化身,他把帕帕吉娜称作“亲爱的小妻子,小鸽子”,恰好是莫扎特在信中对妻子康斯坦斯的称呼。最有趣的是仆人莫斯特罗和一群小魔鬼,自认为超级邪恶,实际上却极为搞笑。
皇家歌剧院的设计极为出色,整个剧场没有被柱子挡住的视角。演出间或休息25分钟,我听到邻座的英式对话“吧台在哪?”“跟着大家走就行了”,不论身处何地,英国人总是离不开酒吧。除了香槟,我还买了一盒香草味冰淇淋,消消暑。
莫扎特总是那么不正经,虽然《魔笛》是部喜剧,但其中包含了罕见的严肃元素。由于18世纪的背景,歌剧难免带有对黑人和女性的歧视。夜后丈夫去世后,认为夜后和公主都必须由男性指引,即萨拉斯特罗。夜后不认同这一观点,萨拉斯特罗认为她过于骄傲,于是绑架了公主帕米娜,令其远离那位“骄傲”的女人。同时还派出一个心术不正、觊觎公主美色的仆人看管她,这个坏仆人被设定为摩尔人。现代演出早已不提及这一点,只说他相貌丑陋。剧中反复以“年轻”、“漂亮”来评判做妻子的资格,王子需通过的第一考验竟然是“抵御女人的诱惑,对女人保持沉默”。观众们面对这些观点忍不住发笑,每当有类似的语句出现,比如“女人必须由男人指引”,大家都会哄堂大笑。捕鸟人捕到鸟,尽管是假的,但对动物的残忍表演让观众都感到不适。
我的感想写到此,接下来为大家科普一下《魔笛》及此次演出的卡司信息。
演出时间:2017年9月14日,19:30-22:30
上半场:65分钟,中场休息:25分钟,下半场:90分钟
【文中舞台图片均来自本次皇家歌剧院的官方网站】
歌剧背景:
歌剧风格:
歌剧主旨:
歌剧亮点:
重点曲目:
2. 在Bilibili观看全剧视频(魔笛 Die Zauberflöte 科林·戴维斯爵士指挥)
3. 舞台效果
舞台布景:场景是埃及神庙,背景有石柱左右移动,还有令人惊叹的上玄月、大日轮及太阳系模型、美丽心灵风格的大黑板和一只巨大的眼睛。一幕中墙上开了一个高大窗子,窗子后面有雨水滴落,整体色调对比明显,夜后一侧是蓝色、黑色与银色,萨拉斯特罗一侧则是红色、金色。
大蛇:类似于中国的舞龙技术,大约十个演员使用竹竿撑起蛇,举动生动亲切。
猎鹰:萨拉斯特罗架着一只活猎鹰出场,尽管只有5秒,仍令人惊艳。
帕帕吉诺开场捕捉的鸟:与音乐剧《狮子王》类似,一位演员支着一个模型,配合排笛的动作,增添了喜感。
林间动物:演员佩戴面具模仿动作,两只秃鹰踩着高跷,极其像《疯狂麦克斯4》中的沼泽人。
飞车:仙童们多次驾驶带翅膀和尾巴的飞车缓缓飞过舞台。
服装:大多为莫扎特时代的服装,帕帕吉娜则穿着十分现代的服装,三仙童和捕鸟人则穿老派户外服。
卡司:
配图大小不一,但夜后的法国小姐姐真的美丽动人。
魔笛艺术造诣
关于《魔笛》的魅力,从贝多芬的热爱便可见一斑。作为音乐圣人,贝多芬不仅为大提琴创作五首奏鸣曲,还编写三首变奏曲,其中两首主题源自《魔笛》的曲调。一首是基于第二幕第二十曲“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创作的十二段变奏;另一首则根据第一幕第七曲帕米娜与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创作,形成七段变奏曲。
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展示了18世纪巴洛克时期均衡与对立的理念。王子塔米诺代表善良与真理,捕鸟人帕帕基诺则代表追求物质享受。祭司萨拉斯特罗通过高尚情操感化夜后的报复。莫扎特将个人理念融入这个童话主题,剧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体现这一点。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形式,从降e调开始,弦乐声流畅华丽,宛如泉水般涌出,象征光明与美好。塔米诺的角色为抒情男高音,其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和“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优美,描绘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则内外兼备,莫扎特为她创作的所有唱段都令人深刻印象,尤以与帕帕基诺的二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旋律展现了莫扎特的音乐天赋。
捕鸟人是剧中的喜剧亮点,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以民谣为基础,生动活泼地描绘了他快乐的天性。夜后的咏叹调遵循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分为三个部分,从抒情至华腔成段,旋律逐渐变化。第二幕的《仇恨的火焰》则是一首华丽的花腔咏叹调,被视为女高音咏叹调的杰出作品。作为这部歌剧的灵魂人物,夜后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水平,她由善转恶的过程需要细腻的刻画,莫扎特使用难以把握的华彩乐段描绘她的本质,赋予她狂暴情感的讽刺色彩,达到极高的音域(高音f)。
《魔笛》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歌曲众多,如夜后的咏叹调、帕帕基诺的童话般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妥的咏叹调及巴巴吉诺与帕帕吉娜的二重唱。莫扎特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亮,使整部歌剧充满了活力与生命力。
全剧洋溢着庄严、肃穆的氛围。有传言称该剧的创作动机与共济会有关,莫扎特本人和大多数剧院成员都属于该组织。1790年,莫扎特的保护者,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去世后,玛丽亚女王政府禁止并压制了共济会活动,因此该剧似以童话形式掩饰,象征性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形态。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通过这部剧影射了奥地利封建政权愚弄人民并压制“共济会”的行为,反映了以黑暗(夜女王)象征的封建势力终将亡于以光明(启蒙思想)为象征的力量。莫扎特塑造了“黑暗王国”领袖夜女王(象征当时的奥地利皇后)与“光明之国”领袖萨拉斯特罗这两个对立面,通过他们的冲突揭示剧中主题思想。他指出,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胜利终将属于最勇敢的人,美德与智慧将永远闪耀!这一理念融入最终合唱中。
扩展资料:这部二幕或四幕歌唱剧是莫扎特四部最杰出歌剧之一,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的故事,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剧本。
谁能给我一些关于莫扎特歌剧《魔笛》的评价?
《魔笛》虽被称为第一部德语浪漫主义歌剧,但实际上是一部多样化且无法简单分类的歌剧。
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使用所有歌剧要素,并将其表现统一:意大利歌剧的咏叹调风格与德意志歌曲风格巧妙融合,且同时包含维也纳民谣以及意大利喜歌剧的元素,甚至还蕴含一些巴洛克风格的影子。
莫扎特的《魔笛》,可谓是歌唱剧的最后集大成之作,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莫扎特的代表作有哪些?
1.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经典歌剧,讲述贵族费加罗与女仆苏珊娜的婚礼及其后的故事。
2. 歌剧《唐·璜》:讲述风流贵族唐·璜以勾引妇女为乐的故事。
3. 歌剧《魔笛》: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以德国歌唱剧为基础,融合土耳其风格,描绘主人公帕帕吉诺和帕帕吉娜的冒险。
4. 交响乐《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以华丽巨响和丰富情感而驰名,是莫扎特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之一。
5. 交响乐《G小调第40号交响曲》:旋律深沉、结构复杂,被认为是莫扎特最具挑战性的交响曲之一。
6. 交响乐《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丘比特》):因其明快节奏和优美旋律而广受喜爱,成为莫扎特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作品之一。
7. 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展现了莫扎特对小提琴音色的独特把握和深刻理解。
8. 协奏曲《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以优雅旋律和技巧要求而知名。
9. 协奏曲《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展现了莫扎特对钢琴音乐的精湛技艺。
10. 协奏曲《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以轻快第一乐章和动人中段而广受好评。
莫扎特的创作覆盖音乐艺术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歌剧和交响乐领域成就卓著。除了上述作品外,他还创作了许多其他著名的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和钢琴作品,如《弦乐四重奏》等,他的作品不仅在音乐领域影响深远,也在文化上留下了宝贵遗产。
《魔笛》是一部什么样的歌剧
1.《魔笛》是由莫扎特创作的,以诗人维兰德的童话《金尼斯坦》中的“璐璐的魔笛”为基础,由席卡内德在1780年后改编成剧本。
2.这部歌剧是莫扎特最杰出的四部作品之一,融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和捷克的音乐形式及戏剧表现手法,使得音乐语言更加丰富。
3.剧情描述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夜女王的宫女救出,并爱上夜女王的女儿帕米娜。夜女王希望王子去救回帕米娜,承诺将她嫁给他。塔米诺接受任务,并得到夜女王赠送的魔笛。
4.《魔笛》是莫扎特生命最后一年创作的,也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尽管生活拮据,疾病缠身,但他依然以极高热情完成这一作品。
5.歌剧首演于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举行,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6.歌剧序曲以降E大调的奏鸣曲形式开始,象征光明与美好。塔米诺的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和“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描绘了他细致丰富的内心。
7.帕米娜的角色外柔内刚,她的唱段给人深刻印象,特别是与帕帕基诺的二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
8.这部歌剧中还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如夜后的咏叹调、帕帕基诺的童话般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妥的咏叹调,以及巴巴吉诺与帕帕吉娜的二重唱。莫扎特赋予《魔笛》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亮,使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
《魔笛》是一部什么样的歌剧
《魔笛》是莫扎特四部杰出歌剧之一,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的故事,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它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加入了许多元素,融合了18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特有的音乐形式与戏剧表现手法,使得音乐语言更加丰富。
剧情简介: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被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展示了女儿帕米娜的肖像,塔米诺一见倾心,心中燃起爱情的火焰。
夜女王告知王子,她的女儿已被坏人萨拉斯特罗劫走,希望他去救她,并承诺将女儿嫁给他。塔米诺答应,夜女王送给他一支能够解困的魔笛,王子便出发了。
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他被夜女王的丈夫日帝在临终前托付了强大的太阳宝镜和女儿帕米娜。夜女王企图摧毁光明的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历多重考验,最终识破夜女王的阴谋,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作品背景:以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最后一年创作的,也是他最后一部歌剧。当时的莫扎特生活困苦、身体不好,精神状态极度沮丧。即便如此,他的创作热情依然高涨,于是当维多剧院的经理席卡内德请他为德语歌剧谱曲时,他便欣然答应。
为了让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他的妻子送往外地疗养,并在邻近剧院的租下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供其居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到一半时接到命令,应邀赴布拉格,指挥庆祝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的另一部歌剧《铁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伯爵委托,为其逝妻创作《安魂曲》。这首作品在他看来仿佛是为自己而作,完成时因长时间熬夜导致身体不支倒下。
回到维也纳后直到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魔笛》全剧的谱曲,并在仅两天排练后于9月30日首演,由他亲自担任指挥。
艺术造诣:歌剧序曲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优美的弦乐声华丽而流畅,如泉水般涌流,象征光明和美好。塔米诺这个角色是抒情男高音,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和“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描绘出这个抒情人物细腻丰富的内心。
帕米娜在剧中展现出外柔内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